赵增海认为,未来抽水蓄能将持续处于发展战略机遇期。从全球来看,随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进程加速推进,光伏渗透率快速提升,电力系统面临严峻挑战。从国内来看,“新能源136号文”印发施行,推动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面进入市场、上网电价由市场形成。抽水蓄能作为技术最成熟、最具大规模开发潜力、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绿色低碳灵活调节电源,其在电力系统中的价值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。
今年正式施行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》提出“国家合理布局、积极有序开发建设抽水蓄能电站”。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也在年初制定了《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》,这是抽水蓄能领域出台的首部系统性的管理办法,标志着行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。
科学适度的规模和节奏是保障抽水蓄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。为保障2035年抽水蓄能发展需求,赵增海建议,对各省2024年至2028年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实施情况,研究建立定期调度机制;对于实施确实存在困难的项目,及时进行核准计划调整,确保方案有序实施。
合理的电价机制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。在我国深入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,广东、山东等地已率先开展抽水蓄能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试点,但目前仍仅限于参与电能量市场,以市场方式形成电量电价。
“当前,电力现货市场逐步完善,辅助服务市场正在起步,容量市场尚未建立,抽水蓄能全面参与电力市场仍面临一些挑战,需要结合全国电力市场改革稳步有序实施。”赵增海表示,我国抽水蓄能电站资源禀赋的区域特性明显,具备执行标杆容量电价的基础。为了减轻核价压力,降低建设成本、鼓励科技创新,对于已经纳入国家核准计划的项目,建议借鉴煤电容量电价政策和新能源机制电价政策,建立基于资源分区的抽水蓄能“容量标杆电价+差价合约”机制,逐步稳妥推动现行电价政策向电力市场化过渡。
技术进步是提升抽水蓄能竞争力的重要支撑。专家建议,为降低能源转型成本、更好促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,需要围绕勘测设计、工程建设、运行管理等环节,加强技术创新、完善体制机制,优化抽水蓄能工程造价水平,持续保持抽水蓄能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竞争力。持续加大抽水蓄能领域的科技研发投入,对项目全生命周期中降低成本、加快投产、提高经济性和运行性能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攻关。 |